纹理与清晰度,同与不同——Classic时代Lightroom王牌新功能系列之二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纹理与清晰度,同与不同

偏好:Lightroom的恶魔空间

2019年,Adobe为Lightroom Classic增加了一个被称为纹理(texture)的命令,并且将这一命令和清晰度(clarity)、去朦胧(dehaze)组织起来,在基本面板中新建了一个叫做偏好(preference)的区域。这三个命令被归入一组,下面则是鲜艳度和饱和度。我个人不太理解Adobe这种乱七八糟的组织形式。按我的逻辑,基本面板从上而下应该是白平衡、影调、色彩、偏好,实际上是按照调整从基本到深入、从全局到局部的过程。不知道鲜艳度与饱和度被归入“偏好”的原因在哪里。

实际上,尽管清晰度和纹理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去朦胧和这两个命令差的也有些远。去朦胧可以看作是对比度、清晰度与色彩的某种组合。我经常会使用去朦胧命令来补充影调调整,所以在我看来色彩改变更像是去朦胧的副产品——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习惯。然而,纹理、清晰度和去朦胧这三个命令倒都有一个非常近似的特点,我将其称为恶魔性格。与我经常在阴影和高光命令中使用极值不同,这些命令的调整数值往往要被限制在相对较小的幅度里。原因在于一旦尺度过大,常常容易造成明显的不良反应。从这个角度看,把这三个命令归结于一个组,还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

去朦胧命令在Lightroom 6发布的时候被引入,当时的位置是在效果面板里。去朦胧命令效果显著,以至于当时很多没有升级版本的用户到处寻找模拟预设。去朦胧命令可以作为影调与色彩调整的延伸,扩展了Lightroom的处理空间,因此将其纳入基本面板是合适的。为了更易于理解并避免歧义,我在这篇教程里将不专门涉及去朦胧命令,而是聚焦于纹理命令,以及与之有点相似的清晰度命令。

纹理与清晰度

纹理vs清晰度:同与不同

简单来说,增加纹理命令的数值会让照片看起来更清晰,降低纹理的数值照片显得更模糊。这就是要把纹理与清晰度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纹理的直观感受,就是……清晰度的不同!当然,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我们首先通过一个例子建立感性认识。

下面是一幅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小熊猫的睡眠肖像。我分别使用了纹理-100、纹理+100、清晰度-100和清晰度+100四个不同的设置,你可以自己观察其中的区别,并且得出结论。

纹理与清晰度2

左侧两张图片,上方是纹理调整后的情况,下方是清晰度调整后的情况。两张照片看起来都很“清晰”,具体表现在动物的体毛看起来锐利,画面清晰。但是,增加清晰度后,画面的对比也得到了增强。小熊猫下颌、胸腹部深棕色的毛明显变得更黑,而白色的毛以及背景的高光部分变得更亮。我经常将这种清晰度过度增加带来的画面感觉称为“不洁感”——有点脏的感觉,原因是阴影被推得太靠左,而边缘轮廓过度强化。右侧两张照片,上方是纹理-100,下方是清晰度-100。同样,照片看起来都有一种朦胧感,清晰度下降。但是,上方调整纹理以后的照片整体色彩与对比度变化不大,朦胧感主要表现在毛发细节,毛发混在一起,不那么清晰,小动物看起来有一种更为毛茸茸的感觉。而清晰度降为-100后,除了毛发之间的过渡减弱,白色和棕色毛发之间的过渡也开始模糊,有一种墨水在宣纸上化开的感觉。这也是对比度下降和边缘锐度下降带来的结果。

看过这个案例,我来概括一下纹理命令和清晰度命令之间的异同。

纹理:纹理命令的作用是修饰细节,其效果是突出细节或者平滑细节。纹理的效果更类似于细节设置较高而半径设置较低的锐化,但是它的尺度和空间比锐化命令更大一些,效果也更明显一些。纹理对于细节以外的边缘轮廓对比的影响非常有限,它也较少影响色彩和对比度。在Nik Collection中有一个经典的结构(structure)命令,这一命令在黑白转化中能起到极好的效果。纹理非常类似结构命令,但是纹理的影响相对结构则更弱一些。

清晰度:传统上一直说清晰度命令主要用于影响中间调对比度。尽管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并且可以用灰阶证明,然而清晰度命令的实际效果依然是改变照片的“清晰程度”。因此,清晰度命令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影调调整命令,而是增加边缘锐度和对比度的工具。与纹理命令不同,清晰度命令类似于高半径、低细节、高阈值的锐化,它寻找的不是细节,而是更为明显的边缘轮廓。同时,清晰度命令会显著影响对比度,快速压暗暗部,快速提亮亮部,从而带来清晰、明暗分明的结果。正是因为显著影响对比度,所以清晰度调整也容易带来色彩的变化。

因此,这两个命令虽然都能够影响照片清晰度,但是纹理命令是通过强化或者弱化细节起作用,而清晰度命令则是通过边缘和对比起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很多时候,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则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应该说,纹理、清晰度和去朦胧的组合,堪称Lightroom制作影调与色彩效果的圣手。

通过局部纹理调整美化皮肤

Adobe推出纹理命令的官方解释是用于修饰皮肤、毛发、头发等细节的工具。也就是说,纹理其实是Lightroom的“官方”磨皮工具。人像皮肤修饰无疑是Photoshop的强项,但是在一些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Lightroom的局部调整工具来进行皮肤修饰。一般来说,我们会采用调整画笔工具,并且降低锐度和清晰度,从而实现皮肤的柔化。在新版本的Lightroom中,有两个改进使得皮肤美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强化。第一就是纹理命令的加入,第二则是支持显卡加速后局部调整的性能显著改善。千万不要小看第二点,很多时候Lightroom的性能缺陷是致命的。

纹理命令主要影响细节,因此能够很好地抹平皮肤的纹理。我觉得正确使用纹理命令获得的皮肤柔化要显著好于在Photoshop中使用高斯模糊的结果。我现在甚至在Photoshop中采用快速皮肤柔化的时候都会新建一个智能对象并采用Camera RAW滤镜,通过降低纹理命令来获得柔化效果。

纹理与清晰度:柔化皮肤

虽然纹理对于皮肤细节的柔化要好于清晰度,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会影响亮度与色彩,但是正是因为清晰度命令的这一特点,使得将纹理和清晰度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降低清晰度造成的对比度降低正好起到均匀皮肤色彩的作用。由此,将相对较低的纹理命令和比较温和的清晰度降低相结合,就能较好地柔化皮肤。

我个人认为纹理命令的一大好处是减少了人像照片修饰中对Photoshop的依赖。毕竟,在日常照片修饰中(非商业),纹理命令与画笔的组合可以解决一大半问题,是一个虽然与Photoshop存在明显差距,但是“足够好”的选择。

联合纹理和清晰度制作风景照片效果

一般来说,风景照片需要锐利而清晰的画面,所以“应该”增加清晰度和纹理,使得照片看起来锐度更高。但是,这个清晰度增加的幅度通常要控制好。根据我个人经验,在很多时候增加清晰度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原因在于清晰度的增加会带来非常明显的色彩和对比变化,使得边缘过于锐化,造成我所说的画面“不洁感”。反过来,现代的流行审美风格更倾向于那种相对柔和的色彩效果。因此,不建议将清晰度增加作为风景照片处理的常规,尤其在色彩鲜艳并且光线条件不是太好的情况下,清晰度过度增加非常容易引入画面失真的问题。对于花卉摄影也需慎加清晰度。在很多环境下,增加清晰度并不会让花看起来更清晰,而是会抹去花瓣的纹理细节,这与过度锐化异曲同工。

在高对比的黑白照片中,清晰度和纹理的调节范围会相对大一些。增加纹理有助于突出岩石、山崖等物体的质感,而清晰度则可以展示画面中的某种结构对比。比如天空的云层,由于与蓝天本身存在明显的明暗对比,因此很容易通过清晰度命令获得立体感。

在下面这个黑白修饰的例子中,我通过去朦胧和清晰度的组合,营造了泰山傲徕峰巍峨而具有压迫感的感觉。下午的云层在黑白转换后显出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与我在扇子崖顶的感受一致。我使用调整画笔,增加了岩石的纹理,从而突出岩石层叠、刀削斧劈的质地。

纹理与清晰度:傲徕峰

在风景摄影中清晰度和纹理命令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增加清晰度”。有时候,它们也可以通过降低“清晰度”来营造效果。传统认为在照片全局要慎用负向的清晰度命令,因为这经常会造成锐度降低,并且带来不真实的对比效果。我个人认为,Adobe曾经在某个阶段更改过清晰度的算法,所以现在负向调整清晰度不像之前那么难看。在一些场合,降低清晰度和纹理,能够带来更好的色彩和画面感觉。

例如,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我在瀑布的局部采用了清晰度-25和纹理-25的调整,从而增加水流模糊的效果。而在全局调整中,我稍稍增加了纹理和清晰度命令的数值,使得最后的成片在树叶和水流的不同区域呈现出有所差异的清晰度效果。这是使用局部调整和全局调整相互平衡的案例。

纹理与清晰度:瀑布

下图则是拮抗使用清晰度和纹理命令的案例。降低清晰度能够显著增强入射光线的朦胧感,从而营造更好的效果。但是清晰度的降低会影响光路上的水珠细节,使得这束由细小水雾构成的光束特点不够鲜明。因此,我在降低清晰度的同时提高了纹理,从而拮抗清晰度下降带来的某些“不良反应”。

纹理与清晰度:光束

“拮抗”是生物学和医学术语,但却是后期处理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这里,采用清晰度和纹理两个类似的命令相互拮抗,从而实现某种画面效果。更通俗一些来说,无论降低纹理还是清晰度都会带来朦胧感,造成画面锐度的降低。因此,在追求画面感觉的同时,需要一些其他手段以补偿锐度损失。

奥顿效应(Orton effect)一度是非常流行的风景照片处理方法,这是一种模糊画面的朦胧效果。据说在流行的鼎盛时期,500px上几乎所有高赞的风光照片或多或少都采用了全局或者局部的奥顿处理。奥顿效应这一来自于胶片暗房的传统工艺有多种数码模拟方法,你可能看到过各种图层叠加、应用图像、混合的不同教程。其实,实现奥顿效应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在Lightroom中降低清晰度——我猜可能这是你之前没有看到过的奥顿效应教程,原因在于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故弄玄虚的余地。

这张在浓雾的清晨拍摄的照片中,我将清晰度降低到-50——个人经验是在Lightroom中将清晰度控制在-20~-50的范围里通常是模拟奥顿效应相对平衡的位置——并且稍微降低纹理。由此带来锐度过低的问题,则在细节面板中采用高强度、高细节的锐化进行一定的弥补,最终获得一种更符合大雾天气的、朦胧的画面感觉。

纹理与清晰度:奥顿效应

总而言之,在风景照片处理过程中,清晰度和纹理是两种味道浓厚的调味料。它们可以增强画面的原始感觉,也可以改变画面风格。在后期处理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参数,而不要被某种定势束缚。

使用纹理和清晰度命令的注意事项

如前文所述,纹理和清晰度命令一旦调整范围较大,可能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当然,并不是说不能进行大尺度的命令调整。在有些照片中,我也会采用接近极值的设置,尽管这种情况很少。你需要意识到这些命令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处理。在这里罗列一些我个人经验总结对于纹理和清晰度命令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尝试使用局部调整:当你觉得大幅度调整纹理和清晰度命令能够显著提升画面中某个重要元素的显示效果时,看看是不是能够采用调整画笔、径向滤镜等局部工具进行局部调整,以替代全局调整。由于这两种命令都会明显影响照片的锐度,所以应用于全局更容易引起副作用。在合理的情况下,多考虑一下局部使用。
  • 注意噪点和亮边:增加纹理和清晰度都可能会带来噪点的增加,过度增加清晰度则会带来轮廓边缘的亮边。亮边无疑是清晰度过度的标志。噪点的轻度增加可以通过明度降噪做部分补偿。如果是局部调整,则在效果设置中同时增加明度降噪,以补偿噪点。此外,避免对平滑的画面元素(比如平静的水面、蓝色的天空等)进行大尺度的增加纹理和清晰度操作。反过来说,对于这些元素降低细节和清晰度,则可能带来更为平静的效果。
  • 使用锐化和其他影调命令补偿:降低纹理和清晰度可能带来一些特殊的画面效果,但是同时会带来整体锐度的降低。此时可以通过增加锐化值进行补偿。清晰度调整造成的对比度变化也可以通过影调命令(阴影、高光、曲线等)进行一定的修正。
  • 修饰RAW文件:纹理和清晰度这类命令容易造成噪点、亮边、边缘过渡等不良反应,因此更适合用于RAW文件。如果你还在问RAW和JPEG的区别,那么找一张细节丰富的照片,分别在RAW和JPEG的情况下调整纹理和清晰度到极值,你就明白RAW所带来的后期处理宽容度在哪里。在使用JPEG的情况下,限制纹理和清晰度调整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