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面与世情:我如何思考对摄影器材的需求与欲求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神农谷森林

最近刀郎的歌突然很红,于是我默默看着自己微信公众号下躺了很多年的“花面逢迎,世情如鬼”这八个字。很长一段时间,《聊斋志异》是我的枕边书,讽刺的,嗟叹的,怪诞的,当然还有香艳的。除了《罗刹海市》以外,我总还记得《阿宝》里“性痴则其志凝”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看清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容易的,哪怕在器材选择方面也是如此。有太多的信息,或傻或坏地,希望能够把你引到这个或者那个地方。正因如此,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反而变得模糊了。

许多人疑惑为什么我还不换微单,尤其在Z8发布以后。毫无疑问,Z8是一台相当诱人的相机,从性能上远胜我的需求。但是,在我看到Z8的强大以后,我并没有因为各种缺货、涨价、摇号而有过一丝冲动,因为我知道,尽管不能排除自己买Z8的可能,混杂的信息却不能驱动我改变自己内心对于需求的认同。

我这几年一直想换一套器材,因为目前的DSLR在旅行中用起来不那么顺手。如果我单枪匹马背个大包带个三脚架那倒还好说,但是如上周去神农架这般一个人背上三个人的物资再装上两机三镜基本不可能。旅行摄影不同于影棚工作,也不同于人像摄影师,甚至完全不同于准备精良的风光摄影师。旅行摄影的精髓是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捕捉风景,器材的性能与便携性平衡永远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和顺古镇
尼康D810 | 16-35mm f/4G VR | f/8 1/25s ISO 64

以此次去神农架为例。我左思右想,还是只带了两支镜头,因为包里实在是不好装,即使装上了用起来也不方便。尽管如此,一天里带着孩子走完神农谷、观察哨、迷人淌和板壁崖,也让我基本没有换镜头的闲暇。更倒霉的是,我带了一支70-200mm,其实这个深切的峡谷最需要的倒是广角……

如果有一支“理想中的”镜头,覆盖14-200mm焦段,不要太重,能够轻松地带着走,那自然很好。可惜,现阶段并不可能。大三元的广角这些年逐渐用14mm替代了16mm,于是,三支镜头的“专业设置”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心头的标配。可惜,职业摄影师的标配对于旅行摄影而言并不见得有多么的合适。我很难想象背着这样三支镜头(哪怕是小三元)连续多日不停地在山路上走的感觉。因此,对于旅行摄影师而言,为了便携性,总是要舍弃一些东西。

我个人的经验,对于一般的旅行摄影而言(不是专门针对摄影的旅行,而是将摄影蕴含在旅行之中的旅行),一机两镜已经极致。对于一些徒步,一机两镜可能都太多了。以我自己的尼康单反系统来说,如果带上16-35mm f/4、24-70mm f/2.8、70-200mm f/4,这三支镜头的总重量达到680+850+1070=2600克。再加上D810的980克,单摄影器材重量就超过3.5公斤了,并且要占据很大的背包体积。在同时携带生活物品、食物、水的基础上,带上这套设备无论在携带性还是使用的便捷性方面,都很不现实。因此,必须从中加以选择。

神农谷
尼康D810 | 24-70mm f/2.8E VR | f/8 1/50s ISO 64

一些摄影文章推荐16-35和70-200的组合,原因是“中焦太普通,不实用”。我通过Lightroom检索的结果,旅行摄影中90%的照片是24-70mm拍摄的。在我现有的所有器材中选择一支镜头,必定是24-70mm。24-70mm覆盖了广角和小长焦,非常适合旅行摄影,又能兼顾环境人像,f/2.8的光圈能够应付室内和弱光。尼康的24-70mm单反镜头还有一个“祖传的”优点,即虽然是外变焦设计,但是极深的遮光罩可以使得镜头在最短物理长度下前镜片获得充分的保护,在雨天使用相当方便。这就是我个人的使用场景和我的拍摄习惯所决定的。因为我总是尽可能在旅行过程中将相机挂在外面以方便随时拍摄,所以覆盖广角的标准变焦镜头非常有用。无论别人再怎么说广角加长焦的组合多么专业,标准变焦才是我最趁手的。

汉江边
尼康D810 | 24-70mm f/2.8E VR | f/6.3 1/640s ISO 64

然而,24-70mm也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70mm对我来说不够长,24mm又嫌不够广。所以,在焦段上,必须有广角和长焦的补充。如果只携带两支镜头,那么必然要有取舍。如果只带一支镜头,则广角和长焦都不够。另一个问题是这支镜头实在太重了。单镜头的重量就达到1070克,对于旅行很不友好。

由此,我更换器材的主要出发点就是以更少的镜头、更轻的重量实现更好的焦段覆盖。至于画质,并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展开。回到开头说过的Z8的问题,Z8的重量和D810半斤八两,Z7 II就要轻不少。因此我对Z8的意见主要是重量。我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支持尼康做一台性能强大、手感一流、体积和D850相仿的Z8,但是实际上我更喜欢类似Z7 II这样尺寸和重量的相机——好比D780之于D850一般。这一点不因对Z8的热炒而改变。而在镜头焦段方面,无论24-70mm f/2.8多么专业,Z 24-70mm f/2.8的MTF曲线多漂亮,我都知道自己对焦段的要求胜于光圈。对我而言,标准变焦镜头要么广一点,要么长一点,这样才能使得两支镜头在旅行中的适用性更强。因此,索尼20-70mm f/4和尼康24-120mm f/4这样的镜头,其实更适合我。

瀑布
尼康D810 | 24-70mm f/2.8E VR | f/5.6 1/15s ISO 400

如果选索尼,那么20-70mm f/4和腾龙70-180mm f/2.8似乎是完美的组合。如果选尼康,那么14-24mm f/2.8和24-120mm f/4也是理想的组合。前者覆盖20-180mm,后者覆盖14-120mm,都是一支f/2.8和一支f/4镜头,重量相当。问题在于,我并不会选择索尼,仅仅是因为更换品牌意味着更长的学习曲线,而我并不想增加这样的时间成本。而在尼康Z系统中,目前并没有我真正心仪的相机——Z6 II和Z7 II显然是现阶段尼康Z的短板。这就是我看到现有设备的局限、但是还没有更换系统的原因。

外白渡桥
尼康D810 | 24-70mm f/2.8E VR | f/2.8 1/10s ISO 160

今年上半年我出门旅行摄影的照片已经超过了前两年全年的数量。每一次出门,对于设备的短板和自己的期待都有感性的总结。焦段的局限历来有之,而对重量的敏感,则是随着背负东西的增加而日益明显。今年24-70mm拍摄的9000张照片中,24mm端2900张,70mm端1600张。这其中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照片是需要广于24mm和长于70mm焦段的。假设Z7 III能保持类似Z7 II的体积与重量,与前述14-24mm和24-120mm相结合,也就等同于目前D810加上24-70mm f/2.8的重量,相当于省下了一支镜头的分量。当然,如果Z7 III无法达到我的要求,那么也不排除我转向Z8的可能。这便是选择的权衡。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拍摄需求。大多数人也并不会频繁更换设备。因此,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被市场的风向以及混杂的信息所左右,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寻求欲求,是非常关键的。虽然24-70mm f/2.8E VR是我这些年使用最多的挂机镜头,但是坦率来说,以我自己的摄影风格,当年选择这支镜头并不能算正确。我想,在选择大光圈顶级镜头的时候,欲求恐怕还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吧。问题在于,如果随着欲求的满足需求被部分压抑,这时候就值得进一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