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Z与腾龙的双线合作策略:“贴牌”+“副厂”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我最近写了几篇关于互联网的文章,在合适的时候再发表出来供有兴趣的读者看看。总体来说,有目的或者无目的的disinformation已经成为今日互联网的主流。想通过互联网获得正确的信息并且加以思考,成为一种极难实现的目的。关于尼康17-28mm f/2.8镜头的发布有许多负面的情绪,尤其是当其与“贴牌腾龙”和“离谱价格”联系起来之后,更是如此。其实,细致研究这些观点,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并且也许能由此窥探尼康的商业策略。
尼康“贴牌”腾龙起始于28-75mm f/2.8这支Z卡口镜头。这支镜头与索尼FE卡口的腾龙28-75mm f/2.8 G1有相同的光学设计,因此两者必然有很深的渊源。但是,贴牌也并非直接把腾龙的标签拿掉,然后印上尼康的logo这么简单。镜头的外观现在与尼康Z的风格一致,并且尼康使用了自己的ARNEO镀膜和抗污氟涂层。体积和重量也有细微的差异。从某种程度来说,你可以把Z 28-75mm看做一支“尼康认证”并且经过“尼康修饰”的腾龙镜头,17-28mm也与此类似,而我相信这正是尼康贴牌背后的商业逻辑——至于这种商业逻辑是否正确,那要看市场的实际表现。
虽然副厂镜头一直是摄影圈内活跃的部分,并且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姿态尤其活跃在老鸟们的讨论里;然而,副厂镜头其实是一个对卡口逆向开发的灰色区域。主机厂和镜头厂对于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讳莫如深,像佳能这样明确站出来表示RF卡口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是历史常态。“战略模糊”这个词语,倒是很适合形容CN和副厂的关系。这种模糊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对于主机厂来说,副厂镜头是原厂镜头的直接竞争者;但是,副厂镜头又能够丰富系统生态,起到完善系统、同时又不占用主机厂更多R&D资源的作用。在微单领域,索尼的开放政策,在极大程度上维持了自己的先发优势,一批来自腾龙、适马和图丽的自动对焦镜头,大大丰富的索尼FE的镜头选择。
与原厂镜头相比,副厂镜头的竞争优势我总结为三个字: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可以表现在产品特点和价格等各个方面。比如,为了与原厂竞争,副厂大三元一般价格显著低于原厂。但是,适马的ART系列则以极高的锐度卖点,打破了副厂“低价平质”的传统,而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差异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副厂镜头对于摄影系统是非常好的补充,同时也是平衡市场的重要力量。
腾龙今年其实是强势介入尼康Z,我相信这不是临时起意的。腾龙在2021年财报中并没有提及其与Z卡口的合作,显然是出于商业保密。事实上,在去年12月尼康已经推出了28-75mm。而就在这一个月来,腾龙发布了Z卡口70-300mm,而尼康则推出了第二支“贴牌”镜头17-28mm,并且在镜头路线图上添加了一支70-180mm Non S line镜头。换句话说,尼康Z卡口开始获得副厂自动对焦镜头的支持。这对于Z系统来说,是一件好事。
问题出在价格。首先,尼康“贴牌”的两支Z卡口镜头,其发售价格显著高于FE卡口腾龙品牌的镜头。其次,尼康Z卡口腾龙70-300mm的发布价格是699美元,而索尼FE卡口的发布价格是549美元。也就是说,在并不贴牌的情况下,Z卡口镜头比FE卡口镜头贵27%!实际上后一个问题才是最让人费解的。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尼康采用“贴牌”+“副厂”这一双线策略的可能原因。
与我们熟悉的副厂镜头模式不同,尼康在开放Z卡口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腾龙70-300mm这种传统副厂镜头支持,其二则是类似28-75mm和17-28mm这种直接拿来腾龙设计的所谓“贴牌”镜头。因此,我将其称之为双线策略。我假设尼康的决策层是理性的,那么我就可以站在企业管理和市场的角度,来揣测一下尼康此举的原因。
须知,在理性情况下,大型企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不是草率做出的,背后一定有大量的调研数据支撑和策略目的,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决策当然不一定会是正面的,然而肯定是有动因的。如果你有印象,在去年11月,尼康曾经表示与Nissin和Profoto在机顶闪光灯(speedlight)和影室闪光灯(strobe)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这说明尼康对系统的开放有其自身的理念,即不同于佳能的闭环战略,而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丰富自己的系统,或者说尼康所走的是佳能和索尼的中间路线,由此也可以理解尼康在副厂镜头引入方面的双线策略。
与原厂镜头相比,副厂镜头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和兼容性,而品牌说到底是心理认知、品控和兼容性的组合。但是,把兼容性单独拉出来强调,是因为这确实是副厂镜头的主要内在风险,尤其体现在马达驱动、对焦、防抖和信息交互方面。现代镜头都是依赖大量的电子元件进行复杂信息传递的,而固件升级也会影响到一些核心功能。从某种程度来说,主机厂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让副厂镜头瘫痪。实际上,只有主机厂深度介入副厂镜头的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兼容。而如我们之前说过的,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带,外人并不能看透其中的技术与商业合作。CN从不承认副厂镜头,但是其实它们之间是有非常复杂联系的。无论如何,兼容性问题直接带来的就是购买和使用的不确定性,这是原厂镜头溢价的一个重要来源——购买副厂镜头,意味着你选择接受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
现在假设有一支Z卡口的腾龙28-75mm f/2.8镜头,这支镜头在尼康Z产品线里是没有的。这支镜头在市面上卖6480元,它很符合你的需求。但是,尼康说,我不能保证它一定和你的相机兼容,尤其不能保证它和我日后发布的新相机兼容。这时候,尼康告诉你,我跟腾龙谈了一个合作,对镜头进行必要的改造后贴上我的牌子,对产品的兼容性做出充分的保证。你可以购买我的镜头,我保证你可以放心地使用到任何Z卡口相机上。但是,你得为此多付319元。这时候,你选择尼康“贴牌”的镜头还是腾龙“原厂”镜头?
诚如尼康对于“贴牌”问题的回复所说:“All lenses developed by Nikon are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high-quality standards defined by Nikon. We refrain from commenting on products released by other manufacturers.”所以你可以相信这至少是一支“尼康认证”的镜头。
我所给出的是我写作此文当日京东自营的实际价格。我认为,5%的原厂溢价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甚至会认为“很划算”。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都不是器材极客;或者说,我们买回镜头是拍照片的,并不是去测试或者去评价解决兼容问题的。如果我需要28-75mm,在尼康“原厂”和腾龙之间做选择,5%的差价,我肯定选尼康。所以,尼康“贴牌”的逻辑我是充分认可的。28-75mm的问题出在G1和G2,这个问题我们最后再讲。至于17-28mm,也取决于最后市场的稳定价格——你不能看发布价格——我认为5%-10%的品牌溢价,对于这样一支镜头,其所换来的好处,哪怕是心理层面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我认为尼康是精心评价过这一策略的。这一策略最终的市场效果,取决于溢价区间,这就看市场和销售部门如何去把握。但是,尼康选择这一策略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尼康在最近的报告中提到要聚焦镜头销售,努力将镜头与相机的销售比例提高到2:1,也就是每卖一台相机要卖出两支镜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我买过三台尼康相机和八支尼克尔镜头,也就达到2.67:1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因为尼康面向更高端用户,也意味着尼康要扩展Z镜头产品线,提供更多选择。尼康在2018年-2021年这四年里发布的新镜头数量分别是3、7、8(包括两支增距镜)和9(包括来自腾龙设计的28-75mm)。这个速度并不慢,但是也算不上神速。考虑到疫情、市场和供应链问题,尼康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问题在于,尼康依然需要快速扩充自己的镜头阵容,以增加选择余地。这时候,通过某种密切的合作机制,采用成熟产品快速扩充产品线,形成不同定位的选择,无疑是相当合理的决策。而腾龙的这条f/2.8产品线,有其非常显著的特点,包括小型化和67mm统一口径,同时画质也属上乘,焦段也有差异化,正好和尼康的S-line形成补充。
由此,差异化同样是尼康选择“贴牌”的内在原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70-300mm镜头没有选择“贴牌”。如我在上文中分析过的,我相信尼康有自己的70-300mm或者类似镜头规划。对于“差异化”不足的产品,未来依然会采用副厂的形式来补充Z系统,所以我相信未来应该也能看到更多副厂对Z的支持。许多人都认为尼康Z目前最缺的是S-line 70-200mm f/4或者70-300mm,希望尼康能在这些关键镜头方面,展现出S-line一以贯之的高水准,无论在素质还是便携性方面,能够实现小小的突破。
当然,如同任何企业策略一样,再好的战略都可能因为细节的缺失而无法达成预期。在尼康Z引入副厂镜头的双线策略中,现阶段有两个关键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这就是28-75mm的G1问题和70-300mm的溢价问题。
对于28-75mm选择G1而不是G2设计,一般的说法是G1的版本腾龙和尼康有更紧密的合作,而G1的关键镜片来自于尼康,尼康有大量现成的镜片储备用于生产自己的28-75mm。而腾龙则完全转而生产G2,这样尼康就能快速实现28-75mm的生产。无论事实是否如此,这都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决策。因此,28-75mm的价格问题不在于其5%的溢价,而在于“用5%的溢价购买到了性能不及G2的G1版本产品”,而G2版本在性能方面是有显著提升的。
而70-300mm,同样为“腾龙牌”的副厂镜头,Z卡口相比FE卡口的发布溢价为27%。我们暂时不知道真正销售后的稳定市场价格,然而尼康的市场部门理应想到这一溢价会在互联网上被大加利用。腾龙给这支镜头定“高价”是因为专利的问题、成本的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不得而知。如果尼康能通过某种方式给予70-300以兼容性的报证,那么适度的溢价还能接受;不然的话,在上市后70-300mm的价格如果不能向FE版本看齐,不光是侧面印证绝对网络正确的“索尼大法好”,真正的尼康用户也会觉得难以接受。
引入副厂镜头的双线策略本身是积极而正面的,就看尼康的micro-management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解决消费者的疑虑和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