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RA and AUTO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我爱尼康》那篇文章下面有很多微信留言,其实我没想到有那么多读者是借此表达对于尼康的爱恋之情——假如我是尼康的话,我会为我自己对待客户的态度感到赧然。但是也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到底是用什么设置来拍摄这些照片的,比如MAI究竟是谁,等等。我会在近期的文章里回答所有这些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本来也是我写作计划的一部分。今天我就想从一名读者的留言开始来说说这半年来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读者Jacob是这样写的:你有理由爱D810,你也没说其它品牌相机在同样环境下拍不出那样的效果,总算比较客观!我的言下之意……

OK,我了解你的言下之意。

另一位署名咸旦钊人的读者有异曲同工的评论:很喜欢你这独到的评论,我用佳能无用过尼康,得不出什么结论。但从你评论中能感受到真实的评论价值,虽然百货应百客,但看你的文章相当舒服!赞一个。

我一直以为摄影论坛或者器材论坛的通病是:证明自己的器材有多好,别人的器材有多糟。我认为第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第二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未必要产生联系。你可以证明自己的器材有多好,但不是以贬低其他器材为手段。更重要的是,你到底如何来评判不同的器材?我非常同意咸旦钊人的话:“我用佳能无用过尼康,得不出什么结论。”看出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吗?其实我在《Eternal Memories》里面表达过类似的想法,这也是这些月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

题目叫《CAMERA and AUTO》,所以我来说说AUTO方面的事情。

马自达CX-4

CX-4是一汽马自达今年推出的新款轿跑型SUV,我对它有点兴趣。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车评人对它赞誉有加。当然,几乎所有汽车评测媒体都一致地给予CX-4的变速箱和发动机最高评价,说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匹配完美,是一台驾驶者的汽车。同时,在这位车评人眼里我的哈弗H6绝对烂成渣,那个发动机堪称最烂1.5T,还有那个被诟病了多少年的手动变速箱。一句话,买H6的人要么是脑子进水要么是不懂车要么就是三四线小城市没见识的乡下人还有就是没钱却想买个看起来壳子大的车——好吧,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最后一条比较契合我。

我承认H6不是一台很好开的车。我父亲的6AT H2前3000公里是我开的,我觉得自动挡配1.5T开起来要比我的手动挡好很多很多,而且我觉得H2的自动变速箱非常不错,并没有那些评论说的那样糟糕。既然CX-4是一台那么完美的驾驶者SUV,那看起来我只有自己开一下才能体会到自己的H6和H2有到底有多烂。

这次去重庆,我发现租车平台上正好有CX-4,于是果断租下一台。遗憾的是只是一台2.0的版本,没法体会CX-4的最佳性能。通过两天800公里的驾驶,跑了城市道路(重庆忽高忽低的路是不是能算国内城市道路的极品?这地方好像没人骑自行车?),高速公路和山路,算是对CX-4有了感性的认识。

结论如何?CX-4确实是一台很不错的车,油门踏板响应非常好,很容易通过右脚的深浅与动作快慢来控制变速箱的档位。转向系统非常趁手,轻重适宜,指向准确,循迹性良好。一句话,车评人们说的并不错,我很喜欢CX-4。但是,H2也好H6也好是不是比较起来就不能开了?似乎不是这样。

如果我把H6开过去,会难开很多很多。我猜想开H6走这次走过的山路压力会大很多,速度可能也会慢一些,关键原因在于低扭不足以及一二档比较大的齿比导致在10码左右很难挂进一档,尤其在慢速跟坡的时候,2挡拖不动1挡挂不进,那实在是头大——但是我当然也能开上去,这个没有疑问。至于自动挡的H2,我并不觉得它的变速箱相比CX-4有那么差,而且我也不觉得H2开同样的路会有任何压力。

当然,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因为我不开赛车,我也不会把车开到极限。我只是偶尔高速上加速到150码为了试一下CX-4的加速感觉,我在山路上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保持在不超过60码,开到80码的时间有限,因此或许我的技术和能力无法体会它们之间的重要差别。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专门来讲。

但是,我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即我非常喜欢CX-4,但是我同样喜欢我的H6和H2。在第一点上我和车评人们的观点一致,尽管我觉得他有过度粉饰CX-4的嫌疑——也不排除是真爱。而在第二点上,我认为任何过分贬低其他产品的行为其实都值得商榷。作为一台月销超过5万的车型,只是摇头说“不知道为什么”一厢情愿。我这次在重庆讲课特意提到了需求,事实上一款成功的产品必然会契合某一些用户的需求,不然它怎么可能成功?

问题在于,铺天盖地的网络评论99%是在没有开过某款车的情况下得出的。但是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通过不开车或者试驾10分钟得出的。我在车评节目中看到过对于上坡能力的测试。非常公平。1挡起步后切2挡,得出H6相当乏力的结论。然而会开H6的人在同样情况下肯定都不会切2挡,所以你不能说“我们用正常的方法来比较”,因为正常开H6的办法和正常开CX-4的办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只有自己实践过才会有结论。

在我体验CX-4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没有想到的。首先,我一直以为CX-4旋钮式的多媒体控制键可能不太好用,然而事实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真的非常顺手,相当赞。其次,CX-4里的不少按钮居然在晚上是不会发光的,导致对车辆还不够熟悉的我根本无法顺利找到需要的按键。实在不理解是基于什么理由才设计成这样。空间是否压抑,座位是否舒服,前排没有扶手是否影响长距离驾驶舒适性,只有长时间驾驶过才有体会。问题在于副驾驶位置居然有比较明显的漏风,这个也是没有想到的——不排除是个体现象,因为驾驶侧没有问题。

至于所谓变速箱的无比顺滑,毫无疑问变速箱的匹配非常好,但是我照样可以让它顿挫起来,不说百试百灵,至少有很高的命中率。CX-4变速箱最好的一点在于它能够相当恒定地理解你的意图,易于掌控。然而你要把它捧得无懈可击,似乎也不切实际。

因此,如果要我总结的话,我对CX-4的驾驶体验与我喜欢的车评人基本一致,问题在于我少了一点情怀,于是我的评价会和他有所出入。同样,所有车评人指出的H6的不足我也都认同,问题依然在于我少了一点负面的情怀,加上我摸透了它的脾气,所以我的评价和他们也会有所出入。

看到关键点了没有?任何事情,你只有自己实践过、体验过才能形成自己的评价。靠任何人说或者看任何评测、分析任何参数都不会给你全面而正确的印象。任何人讲任何话都会带有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大多数人希望影响你的选择从而获得利益,少部分人只是希望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你。没有人能够做到所谓的公正客观,而影响产品选择的往往只在细节之间。

网络很容易放大某个观点,无论它是否客观、是否真的有价值,而且容易作为一种定式被固定下来。作为一名看客,你到底如何评价你看到的所有信息?而作为信息提供方,我又如何在这种现实下尽可能做到正确而不带偏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才会很感激Jacob说的这句话:“你有理由爱D810,你也没说其它品牌相机在同样环境下拍不出那样的效果”。不是我“没有说”,是我“不知道”。那么作为一名意见会被一些消费者参考的作者,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不说”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这其实正是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不用掩饰自己对D810的喜爱,然而我也不想说服你D810才是最适合你的相机。我对5D Mark III应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我曾经说过,那些提问“佳能好”还是“尼康好”的用户,你只有实际把D810和5D Mark III拿在手里并且学会使用它们,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这时候问题会变成——佳能和尼康到底谁更趁你的手?但是,大多数对相机做出评价的读者也正如大多数对汽车做出评价的读者一样,他们甚至根本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一台相机。照此类推,作为一名评价相机的作者,在没有彻底使用过一款相机之前就大谈优缺点,是不是也是不负责任的呢?

我觉得我做不到完全“负责”,但是我争取少说点不负责任的话。这意味着我要做一些改变,我要花很多时间和很多钱去研究一下各种不同的相机然后再来说话,这是我最终想明白的问题。当我写相机评测或者使用体会的时候,我会注重细节,注重那些无法通过参数和宣传册了解的东西,写出我的真实体会,因为这才是大多数人看器材文章所真正追寻的东西——当然,当然,也有大批读者看器材文章是为了消磨时光或者求得认同感。

诚然,即使如此,我的所有表述依然是主观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相机与汽车一样,你只有自己用过,并且是比较深入地用过才能去真正评判它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没法通过车评人说“后座很舒适”就认定这辆汽车坐起来很舒适。舒适是没法通过它是否豪华品牌、是否有真皮包裹、座椅是否宽大、坐垫是否够长够厚实等等指标来评测的,评价舒适的唯一标准是你去坐一下。以我自己这两年坐专车的体验,其实真正让我觉得坐起来很舒服的车并不多——比如说,我告诉你特斯拉急加速的声音在后排听起来很不舒服,你是否会认同?无论你是否认同,这是我作为一个乘客的乘坐感受,这决定就算我突然中彩票了,我也不会去买特斯拉。但是我从来没有听任何车评人说过这些,大家都说特斯拉很安静;所有没有开过或者乘过特斯拉的人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电动车应该很安静。

互联网上习惯性地会用同一种态度评价同一个产品,然而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对于同一产品的观点和态度会有所出入,哪怕对于优缺点的描述也会大相径庭。在这一点上我还蛮欣赏Ken Rockwell,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特立独行地声称28-300mm“very sharp and does everything”;就我而言,我唯一在意的是它的分量,说实话,这支本来适合出门旅行的镜头实在是太重了!

如果要我罗列各种针对汽车和相机的细节体会,那可能一天一夜讲不完。所以就此打住。毋庸置疑,评测和他人的观点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不然我做这个网站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对于相机来说,还是应该把大多数时间还给拍摄与使用本身,把买来的器材带出去使用,在使用中获得自己的体验;而当纠结于不同产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机会去试用——比如佳能和尼康在上海都有非常不错的体验中心,在苏宁等实体店也经常有机会试用到不同品牌的产品——找到自己的关切点,去评价相机是否能够契合你的关切点,这样购买产品要比你根据任何人的意见决定购买选择可靠得多!

当然,如果你说即使试用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如何来评价我的使用体验……好吧,我在下一篇文章里来解决你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