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读书
2014-04-23
我在With秋凉网站上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直以来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网站,最后登场的才是主角。我是一个医生,很多年了;现在,摄影教师可能成为了我第二个身份,自封的。但是除此以外,我可能还有一些东西要表达,一些不见得与医学和摄影有关的事情,然而却是在背后推动我去做这些事情的本源。只有这个网站,能够给予我表达的自由。
我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大江健三郎先生那句话给我的触动。当然,唯有当有些事情可能变成现实的那一天我才会告诉你这是一句什么话。读中学的时候,暑假的早上我就拿着一本书到阁楼上看,因为那是最凉快的地方。到了下午,阁楼经常要摸高到37℃以上,甚至比外面更热。如果你住过石库门房子一定知道烈日暴晒在屋顶上的感觉,简直就是蒸桑拿——好在不要钱。所以我就转移到楼下,横上一把躺椅,一看就是一下午。
今天,我还有什么可能找回这种感觉?不得不为曾经无度荒废过的时间而感到沮丧而懊恼。我为什么坐在电视机前看那些看过就觉得后悔的电视剧而乐此不疲?我为什么坐在电脑前打那些打过就感到空虚的游戏而孜孜不倦?我为什么坐在寝室里聊那些聊过就觉得无聊的话题而不知疲乏?我干嘛就不能在还能看点书的时候多他妈看上几本书?
静下心来,我常常想,今天我需要改变的最大问题在哪里。我没有房子,我也没有车子,工作晋升机会渺茫,这些在很多人眼里天大的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我对汽车毫无感情。至于房子,有很多理由让我不像同龄人那么在意——妻子和丈母娘当然是核心的因素之一,但是不是全部。至于工作,十年后当别人都做主任的时候我大概还是住院医师。但这是我自己放弃的东西,我为自己负责,如此而已。话说回来,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真正在触动我的是不再有读书的时间。书橱就在我的写字桌后面,四扇门,放了大约我1/3的书。每次我站在书橱前,心情都很复杂。想想,我已经多久没有认认真真来读过一本真正的书了。
这些年,我读的是什么?大多数阅读都是在网络上看各种文章——财经的、娱乐的、摄影的,当然也包括专业文献。想找什么,打开网页,以前是谷歌,现在不得不是百度,搜索一下关键词,完了。偶尔看书,看的多半是专业书籍,或者还有,你知道的,Photoshop和Lightroom之类的教材。将这些东西总结一下,与其说快餐化,不如说实用阅读或者功利阅读。关键是,我没法从中获得真正的阅读享受,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曾经充分享受到的那种快乐和平静的感觉。
评价一件事情是很简单的。我几乎每天都上Pubmed看各种医学文献,这绝对算是“深度”阅读。如果有一天我不做医生了,我会不会还去看Pubmed?对不起,我F***,Pubmed,我这辈子再也不想看一眼你这张脸!结论:这不是我要的阅读。有些书,她在书橱里静静地躺着,我凝视她。当我意识到自己不曾好好读完她,甚至不知道哪天才能有时间捧起她的时候我会感觉无比内疚,仿佛犯了天大的错误。我知道,这是我要看的书。
不管别人如何,不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受不了的事情。所以,我翻开自己订阅的杂志,哪怕只是看一遍标题也好。我不想这么做,但是仿佛大多数文章我真的只能看一个标题。拣尽可能短的文章看无疑是阅读的捷径,所以聊斋成为我的枕边书。很奇怪?那显然是因为你没有读过聊斋。你看过电视,你看过电影,然而你没有读过。对我来说,聊斋是中国最好的古典文学作品,没有之一。尤其是你处在我这种情况下,自会有切身的感觉。在脖子还完全健康的时候,上下班途中是我读聊斋的固定时间。某次,在地铁车厢中遇到一精神异常的阿姨,左蹿右跳自言自语。来到我面前对我看了老半天,翘起拇指说,你真有文化,地铁里还看书!接着俯下腰看我的书,然后放大声音说,哎呀,聊斋啊,鬼啊,鬼啊!同时做出个厉鬼的样子。满车厢人都对我看,甚为尴尬。我倒是在想,大约你们都没看过聊斋吧,不然绝不是这种眼神。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非实用性的阅读可能不是主流——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如此。但是我总怀疑其实我们只是在逃避,而不是不需要。就好像信仰、理想、憧憬,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跟你说这些,可是你又真的不需要吗?也许因为他们太贵了,贵到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相比起来房子就便宜很多。
托大家的厚爱,每天有很多人在我的网站上阅读,也有读者可能在看我写的教程。我想今后我也许还会不断地写这样的书,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是,即使作为作者本身,我也不认为这真正是你应该“阅读”的重点。充其量,这可能要比你上论坛好一些。然而我知道我所做的事情离我想的那些事情距离很远,尽管我总是尽力在书中略微说上一些不那么技术的问题,而这也成为有些读者指责我啰嗦的原因。毕竟,你不是带着阅读的心态来读书的。
读书不见得会使心灵平静,有些书会读得热血澎湃。可是,我愿意说这是一种宁静的澎湃,因为你能沉进去,你会思考。她或者给你新知,或者促你思考,或者与你激辩,或者和你共鸣。非如此,你为何要读书?非如此,开卷又如何有益?
很多年前,写读书笔记是我的一种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最不用花脑子的写作方法。同时,这也可以让我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留下些什么,和时间的绳索做一点斗争。我曾经在期刊上发表过书评文章,原本也有机会写一个专栏,但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没有实现。现在想来,一方面我不想让读书成为一种负担,我只想读自己喜欢的书,而是有时候喜欢的书可能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一句话,我大概完全误会了这个行业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些遗憾。年轻时的一些想法简直不可理喻,如果换成今天,也许我会做不同的选择。
看到自己若干年前写的那些文字,想到文字背后读过的书,不得不说自己退步了。而没有书的生活现实让我从内心深处渴求曾经的那些时日。网络阅读让人浮躁、令人悸动、惹人烦闷。让人觉得世界变化太快,让人感到自己停不下来。而唯有捧起一本好书,一本能够直指心灵的书,才能让人在这个奢靡的世界里看到那些永恒的纯真,俯视自己的心灵,拷问自己的良知,远眺自己的憧憬。
越是浅薄的东西总是越容易被阅读。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好的作品从不是因为上市而产生的。可以培育文化市场,但是作家不是靠投资能够养成的。珍惜那些优秀的作品,珍爱历史为我们淘出的杰作。你可以坐在马桶上看《知音》,你也可以坐在书桌前看德莱赛。前者让你方便得更刺激,后者改变你的人生。寻求方便的刺激还是寻找人生的轨迹,自己选择吧!
(写于201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