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ightroom 4高手之道》
读者反馈的一些答复(下篇)

2013-09-18

应该少讲基本操作,将基本操作都融在实例中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写案例教程。网络上有许多案例教程,这大概在一定程度上给我留下了不良印象。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告诉别人一个案例如何实现没有普遍的意义。大多数案例给你一个截图,打开一个窗口,让你看到数值。问题在于,究竟为何要用这个命令?为何要这样调整数值?因此,我更注重命令原理的介绍,目的就在这里。

然而,随着这些日子自己更多的阅读和思考,以及写完这本书后的总结,发现自己的想法也有失偏颇。更好的做法是既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介绍与原理的讲解,也要在实际案例中更好地演示这些操作。将基本操作融入有意义的实际案例中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我会接受这个意见,并且将它体现在以后的工作中。

 

看完之后依然不知道修图要从哪里开始,希望能多一点例子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通过多看一点例子能够解决的。在数码后期处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预期。在我拍摄照片的时候,我知道我想获得怎样的结果,我也知道在后期我会做怎样的处理。退一步,当你看到一张照片时,你会想到它应该变成什么样子,然后你知道自己通过哪些步骤来实现效果。当然,也有时候在操作过程中你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者发现更好的路径。

这些问题往往是要自己不断实践和体会的。我为什么常常会说你要移动不同的滑块来看看效果?因为这经常会超出预期,尤其对于初学者。今天,我在地铁上拿一本Lightroom的书,我不用操作,只要看到命令就知道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即使如此,在我处理照片时,我依然常常使用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评价某个命令的作用。只有切实了解所有命令的实际效果,你才会逐渐逐渐有思路。

我们可以有一些类型:过亮的照片、曝光不足的照片、反差很大的照片、反差很小的照片、颜色不够鲜艳的照片、人脸太暗的照片,等等。可是具体到每一张照片其面临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路,只有在不断操练的基础上去总结。作为作者,我今后会更注重在这方面的引导;作为读者,也千万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精一些还是全一些?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读者说书本内容太全太泛泛,建议应该精炼地讲述Lightroom的某些功能。而另一些读者则认为内容还不够全,比如书籍模块等就完全没有介绍,他们希望了解软件的所有功能。

可见,不同读者的需求不同,作为作者也只有平衡。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在有限的篇幅内我可能更倾向于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也就是说,把重要的问题说明白可能要比覆盖软件的所有功能更有价值。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做得还不好,今后会加以改进。

 

希望知识点查找可以更方便

许多软件书使用的编排方法是细分章节,即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单独成段,并且用章节编号标出。比如1, 1.1, 1.1.1诸如此类。我的书只编到二级标题,也许在一些读者看来不太习惯,重点不够突出。我想说明的是,这确实是我自己的习惯。我并不喜欢那种过分割裂的知识点,我还是更倾向于把一组知识点融入一整节连续的文章里做讲解。这种行文习惯估计是很难改变了。

当然,在此基础上,读者提出的知识点不容易查找、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后,我会想办法做一些补偿。比如增加索引,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列出章节重点等。当然,这也需要和图书编辑讨论协商。

 

图库的部分占比似乎太多了一些

这是不少读者提出的意见,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我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图库是Lightroom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图库就等同于不会使用Lightroom。时至今日,我觉得我在修改照片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技术,可是我仍然对自己操作图库的水平不满意。越熟悉Lightroom,越会发现图库模块的重要性以及Lightroom的照片管理所能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希望你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花心思去学好图库模块,如果你真的希望长期使用Lightroom的话。

由于图库模块占据了书中比较大的篇幅,而且是在开头,因此读起来可能比较枯燥。这确实是一个影响阅读的问题,甚至可能让部分读者完全没有兴趣读下去。这部分意见我接受了,并且会在今后加以改善。

 

想了解更多和Photoshop衔接的问题,想了解更完整的摄影后期流程,想了解在两台电脑上如何使用Lightroom,想了解如何使用移动硬盘,想了解怎样进行联机拍摄……

请期待我的《Lightroom 5高手之道》 :)

 

期待你关于Photoshop的书

你的期待是我今天的努力 :)